想想看,在中国债务融资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抵押品是什么?房地产。
谁说中国人迷信外国名牌?谁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最近三星在中国节节败退,小米则势不可挡,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中国企业想躲在国门内山寨欧美热销的科技产品,然后通过互联网思维在国内大卖,这种商业模式已经进入了寿终正寝的倒数时刻,因为美国正在运作TPP以便把知识产权的战争带到中国的家门口。
鉴于此,我觉得小米及其代表的互联网思维成为中国制造转型的标杆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没有知识产权的基石,互联网思维只是沙滩上的摩天楼。中国企业不能永远躲在中国薄弱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后面山寨西方受欢迎的科技产品来出位。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知识产权实力的体现,知识产权实力是以专利特别是实用新型专利的数目和质量来衡量的。中国制造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立国之本,而今制造业举步维艰,但获救的希望绝不是复制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小米冲出国门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庞大的移动技术专利群做护城河,谷歌,苹果和三星可以通过专利诉讼把小米拖垮。中国在乌镇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万邦来朝,我来泼点冷水。如果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不能优惠或很少优惠,那么房贷新政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很简单,当优惠利率与管理层和业务员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时,这是不可能有活雷锋的。如果这样,这些住房投资者可能面临着长期套牢的巨大风险。真正的住房消费者只能观望。事实上,国内住房市场严重过剩已是不争之事实。
但是,房贷新政之后,关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信息蜂拥而来,比如,房地产开发商认为国内楼市会出现惊天大逆转,正逐渐上调房价。这不仅意味着国内各大银行的表态只是例行公事,并非有多大意义,也意味着与2008年不同,国内银行对房贷新政不是太感兴趣。
如果市场预期不改变,国内住房市场将面临的更为深度的调整。比如国内有不少中小银行根本就不做按揭贷款。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市场的内存法则,寻找其蛛丝马迹。首先,房贷新政,政府救房地产之意图十分明确。
无论是市场的哪一方,都希望对这种走势作出一个合适的判断,以便正确的决策。房地产企业及投资者所预期的就可能落空。但是无论是从经济房地产化还是房地产泡沫各项指标来看,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面对突然间爆炸式增长的住房信息,要对国内楼市的未来走势作一个清晰的判断并非易事。
现在政府出来救市,希望以各种住房优惠政策让投资者来接这个巨量库存的盘,但是,即使这些住房投资者可能进入市场,但是肯定会想购买之后又是谁来接盘呢?也就是说,即使未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短期的回光返照,但它是逃不出市场的基本法则(即最后巨大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房价回归理性). 其次,房贷新政看上去超出市场预期,比2008年的131号文件有过之无不及,但是房贷新政要落实则是一个银行激烈的利益博弈过程。房贷新政就是希望用更为优惠的住房信贷政策及税收政策再次让房地产升温,以此达到国内住房市场去库存化及软着陆的目的。
如果住房市场的预期出现回转,住房市场可能出现短期反弹,投机者短线炒作可以赚后逃之夭夭。有房者正计划还清贷款,再次杀入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新进入的住房投机投资者有可能成为最后的接棒者。如果房贷新政最为实质性的内容(比如利率优惠)不能够落实,那么要达到新政的预期效果是不可能的。房贷新政后,国内楼市的未来走势应该是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到,房贷新政公布之后,各大银行纷纷表态支持央行决定,但是这些表态除了重复公布的内容之外,很少有商业银行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的。银行对住房信贷新政的博弈已经开始。地方政府暗自偷笑,正在规划着拍出更多的土地。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住房投机投资者会愿意进入吗?如果他们不进入,市场预期可能不发生逆转。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希望银行把按揭贷款利率下降到无赢利的水平(如7折优惠)几乎不可能。
当前的住房市场预期是否重新出现回转,应该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利率水平及银行激励机制等发生较大变化,国内银行已经不把住房按揭贷款作为优质资产了,而是把这种贷款看做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因为,这不仅涉及各支行核算单位之业绩,也与行长及业务员的奖金联系在一起。我最近到了国内不少二三线城市,看到这些城市的住房供应严重过剩已经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如媒体报道中国有几十个死城)。
进入专题: 房贷新政 楼市 。最近各城市的房价上涨或下跌、住房销售增加或萎缩的信息杂乱无章。低无可低的住房税收政策还会减免(国内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上,而房地产各种税收占总税收不到3%)等等。早几个月,这些城市的房价向下调整已经十分厉害了,但同样无人问津。
国内楼市的周期性调整还会继续传统的MMF购买以银行、第三方理财等代销渠道为主,投资者主动购买较少。
基金公司通过垫资等形式T+0实时到账。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时,国债、市政债降至12.9%,公司债降至20.1%,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增至60.7%。
兴起背景:利率管制的Q条例遭遇高通胀 早期美国银行业存款利率执行统一上限标准。金融危机暴露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信用等其他风险间往往密切联系。
在MMF的推动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在形成小额先行、加速推进的独特市场化路径。各类MMF产品分流存款、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外部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促使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1970年国债、市政债占40.7%,公司债35.7%,MBS等政府支持债券21.6%。1991年修订后,增加了资产加权平均久期不得超过90天的要求,限制MMF配置高收益资产,淡化MMF投资增值功能。
2014年2月末,中国MMF资产净值刚刚迈入万亿大关。附加信用卡还款、跨行转账、网上购物付款等新的支付功能。
在付息存款中,由于利率政策不同,储蓄存款受到的冲击大于定期存款。借助互联网技术支持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中小零售客户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现了包容性金融的发展思路。
企业部门:流动性管理方式发生系统变化 伴随利率市场化推进,美国非金融企业的流动性管理方式发生了系统、持续的变化,现金和活期存款类资产比例显著减少,直接持有的国债、市政债减少,MMF、共同基金投资比例增加。同时,可以预计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效率将更高。